慈善助学

慈善助学

交流思想 探讨新知 —— 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 “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奇迹盟会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7373

  奇迹盟会(林子涵)10月25日至27日,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39所高校以及《史林》等6家期刊的9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Enigma_2024-11-16_18-36-29.png

  会议由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历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河南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协办。

  专家学者围绕“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发展机制”主题进行报告发言。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周秋光从信息时代的影响、政府部门的着力、家风家教与慈善文化的结合等方面对当前慈善文化面临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南开大学江沛教授从电影《1942》谈起,对1942年河南灾荒中的慈善救济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考证辨析。日本社会事业史学会原国际交流委员长、日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兼复旦大学特聘客座教授沈洁从“社会事业”的概念辨析谈《中国沦陷区社会事业调查》史料集的整理出版及其学术价值。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陶水木探讨了近代上海慈善团体房地产经营在施善与营利中的两难窘境。

  第二场主题报告为“多重路径下的中国慈善史研究”。河南大学教授郭常英对中国近代“慈善网络”提出认识和思考,并以此为视角对近代中国慈善义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苏州大学教授池子华探讨了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三次大规模征求会员运动的积极意义、成效与不足。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王文涛以《民国万全县志》所载慈善救助活动为讨论对象,探讨慈善活动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与地方治理的特点。

  10月26日下午和27日上午,共进行11场小组讨论,与会学者从慈善文化、慈善思想、慈善组织、慈善人物、慈善经费、慈善机制建设、灾荒与慈善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充分研讨。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通过社会文化史、概念史、全球史、舆论与传播史等角度,紧扣大会主题“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发展机制”,探讨近代中国慈善公益事业转型过程中的众多面相,不仅在慈善史研究中继续深挖,发掘新史料、发现新问题,同时在既有研究中进一步开拓新的视野与方法。

  第三场主题报告为“中国慈善史研究的新方法”。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苏全有分享了自己对近代中国慈善义演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林通过探讨近代华洋义赈会的分合与名称变化,辨析这一慈善组织的历史源流,并深入探究名称纠纷背后的品牌之争。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晓华以民国时期北平佛教慈善团体及其运行机制为主题,探讨其在近代化转型中的作用与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阮清华探讨了文化资本、民族主义与近代上海慈善事业的空间扩张问题。

  圆桌论坛上,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从兵、《城市史研究》执行主编任云兰、《史林》编辑部主任徐涛、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晓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亚、《湖北大学学报》副编审马建强等结合自身研究,紧扣会议主题,分享交流自己的认识。